2025年6月5日,菏泽市巨野县博兴优配,阳光灿烂,麦香弥漫,一场跨越千里的重逢悄然拉开帷幕。
上午10点20分,巨野万家大酒店门前,97岁的高金才老人缓缓下车,尚未站稳,一道颤抖的声音早已冲破人群:“大哥,可把你盼来了!”
那是86岁的三弟高金宝,一句乡音,一声呼唤,将亲情的漫长等待融入彼此苍老的怀抱。随后,60多位后辈齐齐围拢,簇拥在这位抗战老兵身旁。喜极而泣的瞬间,是一场穿越89年时光的团圆,是一次跨越1300多公里的“回家”圆梦。
一场跨越近百年的归程
高金才,1928年出生于巨野县董官屯镇杨庙村,幼年时因目睹日军的暴行,年仅15岁的他便投身抗战,辗转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参加抗日。新中国成立前夕,他作为中原野战军一员,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一等功,后转战西南,参与解放西藏。195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1954年转业至四川遂宁,扎根川中大地长达七十载。
尽管功勋卓著,生活稳定,老人的一桩心愿始终悬在心头——“活着一天,就想着再踏一次山东的土地。”
2025年4月,遂宁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在开展“办好退役军人最期盼的10件事”活动中了解到这份夙愿。经过菏泽市与遂宁市紧密协作,终于促成此次“圆梦故里”的世纪返乡之旅。
6月4日午后,成都东站,高金才拎着那只斑驳的旧布包——里面装着他一生的荣光: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、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”纪念章,以及数份荣誉证书。他人生第一次坐上高铁,满脸肃穆,目光始终投向窗外飞驰的天地。
当列车驶入齐鲁大地,他下意识挺直脊背——那是战士面对故土时最本能的敬礼。
四代同堂:血脉终团圆
从遂宁到菏泽,高金才的归程,不仅是个人夙愿的实现,更是家族四代团聚的盛典。
6月5日午后,巨野县董官屯镇二联新村麦田翻滚,阳光下的村庄安宁祥和。那一刻,他终于回到了89年前的起点——当年叫“杨庙村”的地方。
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”当年饥寒交迫中离家的孩童,如今胸前佩戴着代表国家褒扬的纪念章,重返故土。他伫立村口,久久不语。
“认得这路,认得这树。”牵着大妹高玉玲的手博兴优配,他缓缓穿过新村巷口。门前熟悉的院落安静如昔,亲人们迎上来,他一一端详,逐一询问生活近况。
当一家人拍下“四代同框”的照片,最年长的高金才与最小的曾孙一同入镜,这一幕,不仅定格了四代同堂的团聚,也见证了一个家族跨越年代的情感传承。
“我们家能走到今天,是靠大伯这样的人拼出来的。”侄子高贤元动情地说,“他的忠诚,是我们家族永远的信仰。”
山河祭英魂:深情地33次躬身
“能回来,是福气。但这福,是他们换来的……”
6月6日下午,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,高金才在随行人员的陪同下参观展馆。他始终挺直腰板,在展厅每一处陈列前驻足凝望,隔着玻璃抚摸那些带着血迹的遗物——刺刀、军号、作战命令、烈士家书。
“这里面有太多熟悉的名字。”他喃喃念道:“杨得志、张国华、赵基梅……”每看到熟悉的战友或将领名字,他便深深鞠躬。
从土地革命展区到抗战专区,再到解放战争展厅,他共驻足11次,每次都鞠躬三下。33次躬身,是对战友的缅怀,是对历史的告慰,也是对后人的深深叮咛。
“你们放心,国家富强了,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了。”老人的声音低沉却坚定,在馆内久久回荡。
他没有流泪,只是把情绪深埋在眉宇之间。作为抗战历史的健在的亲历者,他知道自己肩上还有责任——要把故事讲出来,让后来人永远记住。
精神传承:对年轻人说的话
高金才的返乡,不只是一次肉体的回归,更是一场精神的接力。
他对家中晚辈反复叮嘱:“不能忘记历史,要记得我们怎么来的。”他语速缓慢、言辞清晰,“党给了我命,给了我们现在的生活。年轻人要听党话、跟党走,学本事,为国家做事。”
当天陪同参观的年轻志愿者中,有人流泪了。
“高老的一生,正好映照着那个苦难中奋起的年代。”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讲解员感慨地说。
这也是高金才想留给家乡后辈的一份精神寄托——信仰的力量,信念的坚持,信守的承诺。这是他的精神财富,也是他愿用一生托付给下一代的使命。
家国交织:从麦田到高楼的答卷
当晚,巨野街头灯火阑珊,麦田边传来孩童欢笑声。
在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土地上,今天的菏泽早已今非昔比:冀鲁豫革命精神薪火相传,乡村振兴步伐稳健,高铁连通南北、产业带动振兴,一座富饶开放的新兴地级市正冉冉崛起。
抗战老兵的归来,不只是感情的圆满,更是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图景中的一粒注脚。
“我们吃得饱、穿得好、出门坐高铁,这都是那个年代想都不敢想的。”高金才说,“只希望年轻人珍惜今天,为家为国继续努力。”
2025年6月7日清晨,G1833次列车驶出菏泽站,高金才返回四川遂宁。他轻轻叩了叩车窗,望着熟悉又陌生的齐鲁大地缓缓远去。
回家了,梦圆了。他的故事,已深深留在这片土地,成为许多人心中久久不能散去的感动。
——那是和平的归程,是信仰的延续,是家与国的交汇。(菏泽日报)
蚂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