九三阅兵上,长剑 - 1000 一出场就火了 —— 一会儿说它是全球首款高超音速巡航导弹融易盈,一会儿解说又提它 “能对陆海空的关键体系节点精准打击”,这新武器直接被推到了聚光灯下。
央视后来也明确说它 “能对陆、海、空的体系节点目标精确打击”,等于盖章了它的跨域打击能力,但具体的技术参数和怎么用,目前披露的还不多。
大家最关心的是:它真能在几千公里外,精准打击天上的预警指挥机吗?
从 “打节点” 到 “空中猎手”:长剑 - 1000 的角色不简单
阅兵报道里明确说了,长剑 - 1000 是我国首款高超音速巡航导弹,现在列装在火箭军。
阅兵时它还和空军的长剑 - 20A、海军的鹰击 - 18C 凑成了巡航导弹方队,突出的就是 “一起行动、全领域打击” 的特点 —— 这说明它不只是单纯打陆地或海上目标,设计和使用的核心思路就是 “压制对手的关键节点”。
展开剩余86%而且 “空中体系节点” 没只算机场、固定雷达这些 “死目标”,这就给打空中的高价值目标留了可能。
外媒盘点这次阅兵时,也把长剑 - 1000 归到 “前沿导弹” 里,说它和东风 - 17、鹰击 - 21 这些导弹一起,展示了中国在高超音速武器和巡航打击方面的成体系布局。
虽然外媒没明说它能打空中目标,但至少认可了它 “射程远、打得准、能机动” 的定位。
所以 “打节点” 不是喊口号,是和整个武器家族的作战逻辑能对上的。
想打预警机?这三个技术门槛得跨过去融易盈,其实没那么玄乎
很多人觉得 “巡航导弹打预警机” 是天方夜谭,但从技术逻辑看,还真有可行性,关键要解决三个问题:“看得见”“追得上”“打得准”。
首先得 “看得见” 目标。
要让巡航导弹盯着天上飞的预警机打,不能瞎摸。
得靠天上的卫星、空中的侦察机先找到目标,地面或海上的雷达网再把目标的飞行轨迹拼出来,导弹飞的时候还得通过数据链不断更新目标的位置 —— 毕竟预警机也在动。
到了最后冲刺阶段,还得有抗干扰的复合制导手段,比如靠被动雷达抓预警机的信号、靠红外找它的热特征,甚至用主动毫米波雷达或者双模雷达去搜,不然对手一干扰就抓瞎了。
这些技术其实不算新,反舰导弹、远程空空导弹里早就有了,难的是把这些 “零件” 整合到一枚能长时间高速机动的巡航导弹里。
其次得 “追得上”。
高超音速巡航的意思,就是在大气层里一直保持高速飞,还得能灵活变向 —— 这对发动机(外界猜可能是超燃冲压发动机)、防热材料、飞行控制逻辑还有弹体外形的要求都特别高。
虽然官方没说具体速度和射程,但既然叫 “高超音速巡航导弹”,肯定能做到 “一直高速飞 + 最后阶段灵活机动”,这就能大大压缩预警机的逃生时间。
只要被盯上、最后阶段被锁定,哪怕有护航战机和电子干扰,预警机想躲开也很难。
最后是 “打得准”融易盈。
空中目标跟地上的固定建筑不一样,预警机飞的时候姿态、速度都在变,轨迹也不稳定,得解决这些带来的误差。
长剑 - 1000 本身就强调 “精准打击” 和 “突破能力”,如果再加上 “飞的时候更新轨迹 + 最后阶段灵活调整 + 修正小误差”,理论上打预警机这种目标是有可能的 —— 毕竟预警机个头大、雷达反射面积也不小,护航战机一般在外侧,它自己也不会做那种极限规避动作,对导弹来说算是 “比较友好” 的目标。
它不是 “单打王”,是整个作战体系的 “补位高手”
把长剑 - 1000 放到整个作战体系里看,它不是要取代空空导弹、地空导弹,而是多了个 “远距离、不对称、跨领域” 的打法选择。
比如隐身战机不方便深入敌方空域、还没打掉对方的前沿防空、或者海空那边电磁干扰太复杂,传统火力打不进去的时候,长剑 - 1000 就能从 “侧面或后面” 绕开密集的防空火力,直接打对手的 “神经中枢”(比如预警机、指挥平台)。
它和东风系列的反舰 / 对地导弹、空军海军的远程火力配合起来,就能形成 “多方向压制” 的合力。
当然,技术可行不代表马上就能大规模用。
要让它稳定打空中目标,得有靠谱的目标指引链条,卫星和大型侦察平台得持续提供情报,数据链还得抗干扰能力强 —— 哪一环弱了,最后都可能抓不住目标。
所以更实际的期待是:它现在已经具备 “打空中节点” 的能力选项,接下来随着作战网络和算法越来越成熟,慢慢从 “能用” 变成 “好用”。
这里得说句实在的:官方没公布过长剑 - 1000 的具体射程和速度,外面传的那些 “多少马赫、多少公里”,大多是转手传的,来源也不是啥权威渠道。
与其纠结这些数字,不如盯着权威已经明说的点 —— 它能精准打击陆海空的 “体系节点”,这比单纯的参数更能说明它的作战价值。
另外能看到的是,这次阅兵把好几种导弹按 “功能组团” 展示,外媒也注意到,从巡航导弹到高超音速导弹再到弹道导弹,是成层级的组合,明显是想展示从 “不让对手靠近” 到 “远程精准打击关键目标” 的全链条能力。
长剑 - 1000 的出现,相当于把 “跨领域打对手中枢” 从概念变成了能落地的战术选项,这对那些靠大型预警机、指挥平台掌握战场情况的对手来说,确实是个新压力。
最后回到问题:它真能 “专门打预警机” 吗?
从公开信息看,官方只说到 “能对空中体系节点精准打击”,没明说具体打哪种飞机。
但结合预警机的特点 ——“飞得不算快、个头大、信号强”,它肯定是长剑 - 1000 优先打击的空中节点之一。
也就是说,战术上不是只有 “打预警机” 这一种打法,而是提前把 “打对方‘脑袋’(指挥探测核心)” 这个选项亮出来了。
说到底,长剑 - 1000 不是 “某一项参数最牛” 的导弹,而是 “解决作战难题的另一种办法”。
现代战争拼的是 “节点战”,谁能在更远的地方、更短的时间里,在更复杂的电磁环境下,先打掉对手的 “眼睛”(预警探测)和 “神经”(指挥通信),谁就能掌握战场节奏。
现在能确定的是,它正朝着这个方向走;至于能走多快、多远,答案不在那些猜来猜去的参数里,而在以后的实战化训练和体系配合成熟度上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融易盈
发布于:贵州省蚂蚁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